编者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新医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用青春和奉献书写了新医的光辉历史,为新疆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漫漫征途、初心不改!新疆医科大学开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全面推进校史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之际,大学官微陆续推出“新医·记忆”专栏,带您重温新医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宝贵的红色档案,深入了解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资料,共同追寻老一辈新医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感受一代代新医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新医精神让我们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追忆建校元老:王崇一 段淑贞
王崇一,1927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7年就读于山东省立医学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1年毕业留校,任山东省立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老师。
1956年3月,王崇一响应祖国号召,携妻子段淑贞和两个女儿告别家人和故乡,不远万里来到刚刚筹建中的新疆医学院,并立即投入到繁忙的教学准备和校园建设工作中。
年轻时的王崇一和段淑贞夫妇
此时的医学院,正边建设边教学阶段,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简陋,加之地处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环境条件有限。王崇一同前来支援新疆医学院的其他老师一样没有任何怨言,按照组织安排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即刻投入到各教研室和实验室等的筹建工作中。
年轻时的王崇
王崇一负责微生物学教研组的筹建工作。此时,与其同时到达新疆医学院参加微生物教研室筹建工作的还有山东来的袭著英。王崇一主要负责教案、讲义编写和实验室的筹划,袭著英来时是实验员,主要协助王崇一筹建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那时,除了王崇一从母校带来的教材和讲义外,其它教学资料一概全无。他深感新疆医学院的教学工作起步艰难。当时,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普遍不高,如何给少数民族学生讲好医学微生物课就是摆在王崇一面前必须要破解的难题。同时,由于教研室初建,实验室完全空白,一切都是从头做起。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王崇一后退一步,他一方面认真编写微生物学相关教材,同时积极筹备实验室建设。
医学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要求很高,这里向医学生展示的不仅有维护人体健康所必需的有益物种,还要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各类危害人体的菌种和病原体等,所以筹建这样的实验室,成了大难题。面对这些困难,王崇一积极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收集、采集教学可能用得上的菌种,并亲自进行培育,仔细观察各类菌种存活和繁殖所需的温度、湿度以及必要的养分等,详细记录数据、认真进行培养。在他们辛勤劳作之下,提前为即将到来的学生制作了相当数量的微生物教具、标本等,基本满足了教学所需。由于王崇一和同事们专心致志、准备充分,他所在教研组的教学工作受到好评,也为初创时期的微生物学教研组教学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
后因工作需要,王崇一被调往附属医院检验科担任科长。这是对他的又一次新的挑战。到任后,他团结全科同志,从最基本的血、尿、便常规检测到肝功能、血糖和血沉等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等逐步开展起来,为医生确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他不仅任检验科科长,同时还兼任医学院和护校两个单位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使少数民族同事和学生能够尽快提高学习效果,他主动自学维语并且深入到基层授课,为培养新疆基层各少数民族的医疗检验人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由于新疆当时以农牧业为主,时有动物疫病的发生。每到此时,王崇一都会主动申请前往疫区防治的最前沿,和同事一道取样、培养、分析,确定发病原因,提出和制定防控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为扑灭疫情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他还经常参加下乡巡回医疗工作,为基层培养合格的检验人员,为基层提高检验能力和治疗水平,防控各类传染疾病的发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8年新疆医学院成立卫生系时,组织再次安排他到卫生系工作,先后担任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面临新挑战、新要求,他和同事们一起积极搭建卫生系各教研室框架,到相关院校引进人才,面向全疆各地选拔专业人才,充实了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他和同事们群策群力,合理设计各教研室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流程,使卫生系如期招生开学。同时他主动承担了流行病、医学统计学科教学任务。为提升教学质量,他刻苦学习流行病学、病原学对疾病传播的知识、数理统计学、医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电大Basic语言)等知识。在教学中,他认真做到清晰讲解,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更好的服务各族人民群众。在流行病、传染病的调查和流行病学统计应用中,他发表了2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流行病学硕士生导师,他指导培养的5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防疫工作的骨干人才。他在卫生系时,还走遍了南北疆采样调查少数民族地区胃癌、肝癌发病原因,为全国流行病统计调查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王崇一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1985年,他参加全国22省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系统全国疾患流行病学调查(协作项目)新疆吐鲁番县亚尔区调查研究报告,获得了卫生部成果奖(乙);1986年,在新疆吐鲁番县亚尔区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研报告,获自治区卫生厅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耄耋之年,他仍然心系新疆医科大学的发展,时时关注学校的每一次改革与进步。2022年12月,王崇一教授在江苏省仪征市因病去世,享年95岁。他的很多学生纷纷来电,表达了对老师的无尽怀念之情,“衷心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和爱护,你永远活在学生心中!”
全家福
王崇一的妻子段淑贞,1925年3月生于山东省青州市。曾任山东医学院微生物研究室实验员。1956年随丈夫到新疆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任实验员、高级实验员。
微生物教研组在作实验准备工作(右:段淑贞)
段淑贞在长期教学实验服务中,认真做好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实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等系列准备工作。她工作认真负责、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很多病毒、细菌的培养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她经常加班呆在实验室里观察病毒、细菌的变化过程,为教学提供准确实验样本和结果。
段淑贞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新疆医学院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奉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留下了闪光足迹。
2017年2月,段淑贞老师走完了自己人生旅程,在江苏省仪征市因病去世,享年92岁。新医人会永远记着王崇一、段淑贞夫妇这对建院元老,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退休后的王崇一和段淑贞夫妇
亲爱的校友们
时光荏苒,见证岁月流转点滴记忆,饱含新医情深每一段新医历史,都值得被记录每一个新医故事,都值得被珍藏感谢关怀与支持,期待您的回应让我们共同续写新医新的辉煌!
征集方式
1.捐赠:鼓励收藏单位和个人,将其合法所有的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捐赠,大学将为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并在展出时予以署名标注。
2.托管:经双方友好协商,在不改变物品所有权的基础上,对有关收藏单位或个人的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托管展示。
3.复制:对个人持有的特别珍贵的实物与资料,也可采用将实物和资料复制或进行数字化加工后捐赠的方式。
收集单位及联系方式
收集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校史馆前期准备)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 系 人:
路老师(18999858678)
严老师(13999235600)
固定电话:0991-2110060
邮箱:133613366@qq.com